五味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我们犯的最大错误,是拼命补脾,却不健脾 [复制链接]

1#

很多人纳闷,孩子怎么那么容易积食?明明也吃不多呀,难道脾胃那么弱,那么点食物都消化不了吗?

还有人纳闷,我调理脾胃那么久,为什么效果那么差呢?难道那些补脾药材,都白吃了?

或许是因为物质太丰富了,我们都忘记了,我们最需要的是健脾,而不是补脾。

脾主运化,升清化浊,将吃下去的水谷饭菜,通过胃的腐蚀,脾的运化,才能变成精微。

变成精微后,通过脾胃升清化浊的作用,将精微运送到全身,都是要靠脾气来实现这个功能的。

脾气是脾运转的动力,脾胃运转是过程,水谷得以化生精微、化生为气血是脾气推动的结果。

「健脾」和「补脾」就作用在这个机制的不同地方。

那么,「健脾」和「补脾」有什么不同呢?

「健,强有力也」——《增韵》,健脾,就是使脾强壮有力的一种方法,使脾运转得更好。

所以「健脾」的作用点在于脾胃运转的过程。

推动脾胃运转,必须得先清除「障碍物」,使得「轴轮」光滑起来,脾胃才能运转得更快。

脾胃中的「障碍物」有哪些呢?湿、痰、食滞。

暴饮暴食,损伤脾胃,食物停滞在内不能运化,变为「食滞」。

会出现食后腹胀、吐酸水、嗳气,甚至呕吐,且呕吐物有一股酸腐味,大多都是食滞引起的。

外感湿邪,使得脾更虚,脾虚不能运化水谷,水气停留,则湿气弥漫,久则凝聚成痰,痰湿重。

则出现不思饮食、胸闷、痰多、容易困倦、舌体胖大、舌苔白腻。

所以想要清除痰、湿、食,使脾能「健」,就得化湿、祛痰、消滞,所以一般健脾之品都兼有这些功效。

所以,健脾的方式既可以是补脾,也可以是祛湿、化痰、利水、消食、行气等其他方式。

比如健脾化湿的茯苓、苍术、白术等;健脾祛痰的有陈皮、半夏等;消食健脾的有山楂、麦芽等。

再来说说「补脾」,补的是什么呢?是「脾气」,是脾运转的动力。

但不论是食物还是药物,吃进肚子里的都需要脾运化后才能发挥作用,「补脾」药也是这样的。

所以这个「补」必须得建立在还没有产生上面所说的痰、湿等病理产物时候,补一点动力就可以推动起来,多以单纯以「脾气虚」为主时运用。

如党参、红枣、甘草、糯米、饴糖等。

脾虚病因不同,应对方法不同:饮食伤脾、外感湿邪伤脾、情志不畅肝郁等导致的脾虚。要兼顾气滞、食滞、痰湿中阻等,多用健脾的方法,先清除痰、湿、食滞等障碍物后,再用补脾的方法。

一般因劳倦、年老体衰等导致的脾虚一般为单纯的脾气虚,可用补法,若是日久脾失运健,已经有了病理产物,就得先健脾了。

临床发现,纯虚的病人比较少,大多都是虚中有湿,所以对于脾虚,我们得先健,才能补。

具体来说,有运脾化湿法、运脾和胃法、理气助运法、温运脾阳法、益气助运法和养胃助运法6种方法。

运脾化湿法

运脾化湿法主治小儿脾虚湿滞,比如不爱吃饭、便秘、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。

对于小孩来说,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,脾胃薄弱,如果饮食不当,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,导致食欲不振、感冒、咳嗽等病。

中医认为:脾喜燥而恶湿,喜运而恶滞,寒湿困于中州,脾失健运之权,因此需要开郁宽中,疏化水湿。

运脾和胃法

运脾和胃法主治胃胀、胃痛、口苦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食欲不振等病症。

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我们所说的脾胃之气,即胃气。

食物和药物都需要经过脾胃功能的运化,才能够输布全身,发挥作用。

运脾和胃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、白芍、当归、枳实、陈皮、法半夏、生姜、甘草等。用这些药材有助于行气解郁、醒脾和胃。

理气助运法

理气助运法用于气机不利证,主治精神萎靡、腹胀嗳气、大便不畅、舌苔发白等病症。

气滞不行,就要当理气导滞,开郁助运,常用的中药有陈皮、木香、枳壳、槟榔、丁香等。

温运脾阳法

温运脾阳法主治面色发黄、浑身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痛、消化不良、大便溏泄、小便清长等病症。

温运脾阳主要是针对因寒凉损伤脾阳,或者久病、素禀脾土虚寒的人。

常用的中药有炮姜、肉豆蔻、益智仁、砂仁、草豆蔻、附子等。

益气助运法

益气助运法,主治脾胃虚弱、中气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、头晕乏力、食欲不振、久泻脱肛、身热自汗、脉虚无力等病症。

常用的中药有麦冬、五味子、山楂、麦芽、木香、砂仁、豆蔻、枳壳、乌梅等,可以补脾益气、升举阳气,使脾胃强健,中气充足。

养胃助运法

养胃助运法主治口干舌燥、食欲不振、大便干结、小便发黄、舌红少苔等病症。

湿盛则伤阳,燥盛则伤阴。如果平时喜欢吃辛辣的食物,就很容易使胃津亏乏,损伤脾胃。

养胃助运法常用的中药有公英、黄连、元胡、川楝子、枇杷叶、竹茹、花粉、石斛等,有助于生津养胃、补脾养阴。

很多人觉得脾胃病离自己很遥远,因为从来没有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“脾”有问题。

实际上,很多疾病都与“脾”有关,只有脾胃运行畅了,身体才能健康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