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南北五味子的辨识和养护管理 [复制链接]

1#

南北五味子的辨识和养护管理

花木君

五味子是中药材里面使用率最广的中药之一,能滋补强壮之力,药用价值极高,有强身健体之效,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,是中医提倡普及的保健茶原料之一。

五味子名字的来历,据《新修本草》载“五味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咸味”,故有五味子之名。五味子分为南、北二种。从药效上来讲,北五味子品质要比南五味子优良的多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“五味今有南北之分,南产者色红,北产者色黑,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”。年版药典部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。五味子仅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,规定特征成分为五味子醇甲,其含量不得少于0.4%。南五味子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,含总木脂索以五味子酯甲计,不得少于3.0%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至今仍有五味子与南五味子不分的情况存在。

北五味子,即五味子(学名:Schisandrachinensis(Turcz.)Baill),为木兰科、五味子属落叶藤本植物,除幼叶背面被柔毛及芽鳞具缘毛外余无毛;幼枝红褐色,老枝灰褐色,常起皱纹,片状剥落。叶膜质,宽椭圆形,卵形、倒卵形,宽倒卵形,或近圆形,花粉白色或粉红色,小浆果红色,近球形或倒卵圆形,花期5-7月,果期7-10月。

南五味子(学名:KadsuralongipedunculataFinetetGagnep.),同为木兰科五味子属落叶藤本植物,各部无毛。叶长圆状披针形、倒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,花白色或淡*色,小浆果倒卵圆形,时显出种子,花期6-9月,果期9-12月。

作为药用,从外观看,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,比南五味子要大,颜色偏黑红,或者出现“白霜”。具体如下:

五味子: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。直径5~8mm。表面红色、紫红色或暗红色,皱缩,显油润;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“白霜”。果肉柔软,种子1~2粒,肾形,表面*棕色,有光泽,种皮薄而脆。果肉气微,味酸;种子粉碎后,有香气,味辛、微苦。

南五味子: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4~6mm。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,干瘪,皱缩,果肉常紧贴种子上。种子1~2,肾形,表面棕*色,有光泽,种皮薄而脆。果肉气微,味微酸。

从地理分布上来看:南北五味子的分布基本上以*河为界。五味子主要分布在*河流域以北,主要分布于东北,华北,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宁夏、甘肃、山东,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。而南五昧子集中在*河流域以南,主要分布于华中,西南,包括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从植物形态来看: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;幼枝红褐色,花单性,雌雄异株;小浆果球形,红色;种子肾形。其中,北五味子的幼叶背面被柔毛;雄蕊4~5(6)枚,不形成肉质花托;药室外侧向开裂,花乳白色或淡粉色。而南五味子叶两面无毛,雄蕊9~12枚,组成肉质花托;药室内侧向开裂,花橙*色。

五味子除了主要是药用外,还可以制作盆景,五味子树干灰褐,颇有沧桑之态,藤本姿态多变,蜿蜒盘旋,秋季果实累累,犹如珊瑚珠,晶莹闪烁,是观型观果的优良盆景植材,非常适合多种盆景造型。

五味子喜温暖湿润气候,适应性很强,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,喜微酸性腐殖土。野生植株生于海拔米以下。在山区的杂木林中、林缘或山沟的灌木丛中,缠绕在其它林木上生长。其耐旱性较差。自然条件下,在肥沃、排水好、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。

浇水施肥。五味子喜欢湿润不耐涝,因此除了冬季外要保证水分供应,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。五味子喜肥,春秋进行两次施肥,第一次在春天展叶期进行,第二次在秋天开花后进行,可追施稀释的腐熟饼肥水。这样五味子就会枝繁叶茂,果实累累。

修剪。五味子属于藤本,枝条生长迅速,四处蔓延,可以利用其特性进行修剪和盘扎,以达到预想的造型,枝条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修剪。春剪一般在枝条萌芽前进行,剪掉过密果枝和枯枝,剪后枝条疏密适度,互不干扰。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进行。主要剪掉基生枝、膛枝、重叠枝、病虫枝等。同时对过密的新生枝也需要进行疏剪或短截。夏剪进行得好,秋季可轻剪或不剪。秋剪在落叶后进行。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。并在修剪伤口处及时涂抹愈伤防腐膜,促进伤口愈合,防止病菌侵袭感染。

五味子繁殖大多采取种子繁殖,若是盆景制作最好在山野田地挑选有好的造型的五味子,进行修剪上盆。当然也可以采取扦插和压条繁殖。

-9-25易花得木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